行車片段:
背景

輕鐵在1988年9月25日正式全線通車,除了在9月18日開辦的610、611和612線外,還有屯門區內的505和506線,兩線最初以安定為總站,前者向北走,以兆康為總站,後者則以屯門碼頭作總站。
最初路線走線如下:
往兆康:
安定-市中心-新發*-建安-山景南-山景北-石排-新圍-良景-田景-建生-青松-麒麟-兆康
往安定:
兆康-青松-建生-田景-良景-新圍-石排-鳴琴-建安-新發*-市中心-安定
*新發站在2003年8月改稱為屯門站
當年列車到達安定站後,會先在2號月台清客,然後繼續駛住近皇珠路行車天橋底的掉頭處,掉頭返回安定站1號月台上客。另外,最初第一期輕鐵列車的路線顯示牌,往兆康是顯示504線,不過會在車長駕駛室貼上505線的牌,方便乘客識別。
1990年9月,配合安定至屯門碼頭間的新支線興建,505線臨時以友愛為總站,直至1992年2月新支線興建完成,並在1992年2月2日延長以三聖為總站,加停兆麟站。
延長至三聖,一直成站內唯一路線

505線在1992年2月2日延長至三聖為總站,同時因應屯門兩段支線正式通車而開辦614線,使兆麟站一日內新增兩條路線。而三聖站至今一直成為只有505線使用的車站,只有特別情況下才有其他路線臨時駛經該站,例如當豐景園至屯門碼頭段發生交通意外,507和614線或會縮短至三聖為總站,並提供緊急接駁巴士接載乘客往屯門碼頭。另外,2019年的社會運動,多個輕鐵車站和信號遭到破壞,當中往友愛站的信號在2019年10月至11月兩度受到破壞,不能接收往友愛站的列車,當時751線兩度臨時延長至三聖作為南面總站,並使用一直屬後備月台的2號月台(505線使用三聖站1號月台)。
三聖站的通車,除了方便附近居民如三聖邨和恆福花園的乘客外,亦因為三聖是海鮮市場和餐廳聚集的地方,因此,在假日會有很多旅客前來吃海鮮,他們可以在三聖站下車步行前往,或是可以前往青山灣海灘游泳或燒烤。
用車及路線演變史(西鐵通車前)

505線在西鐵通車前多數班次以單卡行走,乘客通常是屯門西北往屯門市中心一帶的乘客。在田景至新圍站一段,雖然有507線能夠前往屯門市中心至兆麟站,但505線的行車時間較快,故除非505線過於擠迫導致不能上車,否則當區乘客多不會利用507線。
另外,505線途經多間中小學,因此在上下課期間,此路線會有很多學生乘客的。此路線途經市中心站的屯門柏麗廣場,該商場補習學校和興趣班學校林立,亦會有乘客利用505線到該處補習或參加興趣班。
505線在兆康通常使用5號月台,不過都有例外。2002年,兆康站進行西鐵工程,部份月台封閉,或需要使用臨時月台,故505線曾經使用6號月台作為總站,在部份時段更改為使用1號月台清客,往洪天路掉頭再往2號月台上客返回三聖。不過,在2002年12月,505線曾經在進入兆康站6號月台的波口位發生出軌事故,該線曾臨時用回5號月台。
建安段架空工程,輕鐵改道,與巴士並存

配合西鐵工程,建安站和新發站(屯門站)在2002年7月開始進行架空工程,期間新發站照常運作,但建安站需要封閉。由2002年7月14日起,輕鐵505線繼續行走,但不經石排至建安站,改經大興北至河田站,另外安排臨時接駁巴士505線,循環來往山景至三聖,505巴士特色如下:
(1) 在山景邨並非如九巴57M和961線一樣使用山景總站,而是使用石排頭路近山景邨景麗樓作總站。
(2) 當時杯渡路不准直接右轉屯門鄉事會路往屯門市中心,巴士路線無可避免需要繞路行走。當時置樂一帶議員爭取把505線往三聖方向改經置樂,獲九鐵接納,因此在屯門市中心至三聖一帶採用順時針循環行走,走線如下:
石排頭路>旺賢街>石排頭路>鳴琴路>杯渡路>青山公路青山灣段>海榮路>屯門鄉事會路>杯渡路>鳴琴路>石排頭路
(3) 505巴士線是由輕鐵演變出來的路線,因此當時發售輕鐵轉車票時,並沒有指定輕鐵轉乘站,沿線所有輕鐵站可以作轉乘,而利用輕鐵單程票轉乘505巴士線,也沒有如一般接駁巴士路線一樣,設有指定巴士站才能轉乘。另外,505巴士線也有和506巴士線和521/521P線間提供轉乘優惠,只收取較高車費的一程車費。
九鐵巴士當年車隊數量不足以營運兩條臨時巴士路線,故當時向城巴租用八輛利蘭奧林比安型空調巴士(詳情可按此)。不過,505線是非空調巴士和空調巴士混合行走,並設有熱狗車費$3.5(八達通$3.4),而空調巴士為$3.8(八達通$3.7)。因此,當年505線通常使用1輛租自城巴的12米巴士(K105),另加1至2輛11米版本(K111-K117),其餘用車為自家的都城嘉慕型非空調巴士(101-139),間中有自家丹尼士三叉戟(601-622)行走。
架空工程在2003年8月完成,輕鐵505線在2003年8月31日回復原線行走,並提供一天適應期,當日山景段505輕鐵和巴士並存一天,至9月1日才取消505巴士線。
精選圖



曾提出取消路線,但最終獲保留
輕鐵在2003年1月公佈配合西鐵通車的輕鐵路線重組計劃,並在2003年3月提出修訂,兩次修訂均提出取消505線,而修訂版本提出除610線外所有路線取消。當時的修訂計劃,提出505取消後,會開辦553線來往兆康至屯門碼頭,兆康至兆麟段和505一樣,之後途經豐景園往屯門碼頭,而三聖站則由來往田景至三聖,途經大興北至河田的551線取代。
輕鐵原計劃在西鐵通車後一個月,除獲保留的610線,以及計劃在西鐵通車後三個月才取消614線外,所有屯門區路線會取消並重組。不過,在2003年12月,天水圍新支線通車並重組天水圍路線,不料在首個工作日爆發大混亂,輕鐵暫停屯門區重組,並在2004年2月提出新重組方案,所有屯門區路線獲得保留,505線得以繼續營運至今。
西鐵通車後的轉變

西鐵通車後,除了上學的學生及沿途的乘客外,505線為山景唯一途經屯門站的線,因此該路線亦成為沿線居民前往西鐵站的途徑。2004年8月開始,九鐵為吸引屯門區居民轉用西鐵來往市區,推出了西鐵全月通,並一直推行至今,使西鐵乘客有所上升。由於505線的西鐵轉乘客愈來愈多,故擠迫情況在繁忙時間更為嚴重。
在2010年代,輕鐵在屯門區設有多個在早上繁忙時間的特別班次,包括916車序,其特色是有班次會由鳴琴站起載,到屯門站後會改行507線往屯門碼頭。另外,924車序(2019年7月取消)以及930車序會亦會支援505線。最終916車序於2021年2月取消,只於開學初期有需要時提供服務。
在正常班次方面,平日上下午繁忙時間每轉為8班車,上午繁忙時間最初為1列拖卡,在2016年8月改為2列拖卡,最終在2019年7月改為3列拖卡(車序4、5及8),下午繁忙時間在2019年7月前為2列拖卡,之後3列(車序5、9及10),日間非繁忙時間在每轉6班,全線以單卡行走,直至2019年9月才改為其中一班轉為拖卡(車序5)。不過,2019年下半年的社會事件,部份列車在10月4日晚上停泊在天水圍站時遭受破壞,使日後的輕鐵用車更為緊張,505線一度早上只以1抽拖卡行走。
星期六及學校假期最初上下午繁忙時間每轉7班車,日間為6班,提供4列拖卡行走(現時車序1、3、5、7)。下午繁忙時間在2018年3月改為8班車,另外2019年6月起,上午繁忙時間增加至5列拖卡行走(車序1、3、4、5、7)。
假日每轉7班車,在2014年4月日間為4列拖卡,其後增加至5列(車序1、2、4、5、7)。
2020年開始,COVID-19在香港多次爆發,導致學校停課,以及政府部份及部份私人企業員工在家工作,使505線的需求下降。輕鐵先於2020年2月下半月,所以路線每日改以假日班次行走,505線同時減少拖卡行走,每日只使用1至2列。同年3月初,政府恢復辦公室工作安排,輕鐵改以學校假期班次行走,但拖卡班次仍然比正常少。不料,第二波疫情於2020年3月下半月爆發,505線於同月月尾改為每日全線以單卡行走,其後才在5月學校局部復課後才回復部份班次以拖卡行走。
2020年7月,505線因第三波疫情爆發,學校提早放暑假而再次改為全線以單卡行走,直至同年9月下旬,學校陸續回復半天制面授課堂而重新獲派拖卡行走,直至同年12月,第四波疫情導致學校再次暫停面泰課堂,再一次使505線全線使用單卡,唯獨於2021年的年三十當日曾派出少量拖卡行走。
2021年2月的農曆新年假期過後,學校陸續回復半天制面授課堂,505線平日拖卡班次回復正常,並逐步改為於早上繁忙時間時,全線以拖卡行走,隨後則利用3抽拖卡。星期六則初時於早上繁忙時間獲派兩抽拖卡行走,其中一抽於早上繁忙時間後收車,並於下午繁忙時間再增加兩抽拖卡行走,直至2021年7月,改為全線只有2至3個車序以單卡行走。假日則以四抽拖卡及三抽單卡行走。最終於2021年11月,港鐵為配合506線於2022年2月14日起改為非循環線,以兆麟為北面總站,三聖一帶乘客前往屯門站轉乘屯馬線的途徑減少,故改為平日全數班次以拖卡行走。
疫情大爆發,再臨時削減班次
2022年3月5日起,港鐵因應COVID-19第五波疫情,導致港鐵各行車線的車長人手不足,輕鐵改行臨時班次行走。505線改為每日只行走5個車序,但全線改以拖卡行走,同時614、614P、615及615P線部份班次改用拖卡行走,以減低505線臨時減少班次的影響。
精選圖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