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次就出一個新的系列,主要講述西鐵通車初期於南昌站提供的接駁服務。第一篇就講由九鐵自家的接駁路線-K16線。

K16線於90年代初開辦,為當年東鐵兩條於九龍半島營運的接駁巴士路線之一,最初只在平日繁忙時間提供服務,來往紅磡站至尖沙咀中間道。由於法例所限,此路線不能直接以九鐵名義收取車費,最初為免費服務。於1999年,因為八達通的出現,九鐵可以辨別東鐵客,所以就把以九巴的名義收取車費,但東鐵的轉車客使用八達通可以繼續免費乘搭此路線。


2003年12月,九廣西鐵通車,最初來往屯門站及南昌站,但九鐵為方便西鐵乘客前往九龍南部,K16線同時作出大幅改動。
(1) 總站由尖沙咀中間道大幅延展至南昌站,加經中港城、渡船街、富榮花園、維港灣等等,車費由$3.2加至$4.3(2008年加至$4.4)
(2) 西鐵乘客可以在南昌站免費轉乘此路線。

不過西鐵通車初期,即使有K16線免費接駁往市區,但西鐵站的地理位置太過隔涉,加上車費過高,於美孚或南昌站轉乘地鐵的車費會遠較巴士為貴,所以通車首數月,西鐵的客量可說是慘不忍睹。九鐵為了吸引乘客乘搭西鐵,於2004年8月開始推出全月通,可以在該月內無限次乘搭西鐵及指定接駁交通工具,K16亦包括在內。由於當時全月通定價低廉(原價$400,優惠價$300),因此全月通的銷售量高,西鐵的客量亦開始上升,故乘客對K16線的需求亦開始上升。

尖東站通車:
九鐵的尖東車站於2004年10月通車,於2009年九龍南線通車前,此站為東鐵線的總站。亦因為這個原因,K16線於2004年11月縮短路線,來往尖東站及南昌站,故對西鐵乘客而言,如需往紅磡就變得不方便了。


路線用車:
此路線最初全數使用利蘭奧林比安空調巴士行駛(2XX),於南昌站時期主要使用201-210(車頭使用電子路線牌)以及221-224(221-223車頭使用布牌,設有南昌站及尖東站牌布,224車頭則使用膠牌,即和九巴同款車一樣)。211-220最初只是間中行走K16線,布牌沒有南昌站及尖東站資料,所以行走K16時會出空格,再於車頭位置放置地點牌顯示行車方向。2008年201-210陸續退役時,211-220開始較多於K16線出現。









九鐵於2004年-2005年向新巴分數批購買53部丹尼士三叉戟型特低地台巴士(新巴編號14XX/16XX,九鐵編號7XX,此款車會於西北經典系列第3集詳細介紹)。其中9部最初被編入東鐵部,以取代東鐵部的都城嘉慕型巴士(1XX)(最初入東鐵部的車為713-718,741,742及745)。由於行走K16的巴士需要加裝對講機,方便與大埔聯絡,而7XX於2006年才安裝,所以K16線於2006年才開始有此款巴士行走,不過巴士長度只有10.6米,載客量為112人,遠較利蘭奧林比安型的136人為低,而K16繁忙時間於南昌站經常出現留後情況,故通常一日只會有最多2部此款車行走。


2007年九鐵向Alexander Dennis Limited購入9部Enviro 500型12米巴士(車隊編號8xx),規格跟當時同期購入同款巴士的新巴及城巴一樣,使用直樓梯設計,及高背座椅,這是九鐵首次有12米巴士以及高背座椅車輛。2008年兩鐵合併後,港鐵開始陸續為此款車出牌,以取代車齡高的利蘭奧林比安,在東鐵部路線行走。K16線亦於同年3月開始出現此款車輛。
2009年港鐵再購入15輛同款巴士,但與同期的新巴及城巴比較,新巴城巴改用曲樓梯,但港鐵仍然沿線直樓梯設計。車輛出牌後亦開始有一部份在K16線行走。在九鐵南線通車前數月,K16線大部份用車都是此款巴士。





路線之沒落:



2009年8月中,九龍南線正式通車,西鐵線總站由南昌延長至紅磡,進一步縮短來往市區及新界西北的時間。同時,由於K16服務範圍與新路線重疊,港鐵由通車日起,仍然維持K16服務一個月,但期間取消免費轉乘優惠,所有乘客,包括全日通及全月通乘客,均需要繳付車費乘搭此路線。當時行走此路線的巴士的車頭電子顯示牌會間歇性顯示「不設轉乘優惠」字樣,提醒乘客有此安排。


在路線營運最後一個月,由於取消了轉乘優惠,故載客量急跌,往年於繁忙時間在南昌站打蛇餅的情景已不復見。港鐵在最後一個星期,更在尖東方向的電子牌顯示中,畫出以前布牌顯示的懷舊顯示。最後一日更加吸引不少巴士迷在尖東站乘搭尾班車送別,港鐵除在正常班次安排824行走外,還加插801作加班車,兩車到南昌站後,車長按出特別電牌顯示,多謝乘客對K16線的支持。自此港鐵接駁巴士於九龍半島的服務已成絕響。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